当前位置: 首页 >>

秦始皇东巡至大越

发布时间:2017年11月21日  [ ]  访问数:

 

    秦始皇(前259―前210),嬴姓,赵氏,名政。39岁时,他统一中国,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君主。

    秦王政二十五年(前222),嬴政平定了楚的江南地,降伏越地君长,设置会稽郡,越国都城大越(今绍兴)成了秦王朝会稽郡辖下之县。次年,他统一中国,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称雄的局面,号“始皇帝”。为了巩固皇位,秦始皇经常出巡,每到一地就树碑刻石,颂扬秦朝功德。秦王政三十七年(前210),秦始皇巡游东至大越,上会稽,祭大禹,在回程时病死于途中的沙丘宫(今河北广宗)。秦始皇东巡大越留下了许多故事和地名典故,有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。

都亭桥

    在绍兴城区都昌坊口,有一座名为“都亭”的梁式石桥。秦始皇东巡大越时,曾在石桥旁的都亭驿馆休憩,该桥也以此得名。

 

 

《都亭桥》 冯家祥 绘

 

    秦始皇为达到永坐江山的目的,经常派人到海中的蓬莱仙岛寻求长生不老药。秦王政三十七年(前210),秦始皇决定进行第五次巡游。这次出巡,是为占卜而行。出巡前一年,一颗陨石从东郡上空坠落,有人便在陨石上刻“始皇死亡,土地分割”8个字。秦始皇知道该事后,十分震怒并下令追查,因查不出结果,他就命人把居住在陨石坠落附近地带的村民全部杀掉,后来又把陨石毁掉。过了一段时间,有人托使者转呈一块玉璧给秦始皇,并留下“今年祖龙死”之语。秦始皇让御史审视玉璧,发现是秦王政二十八年(前219)巡视长江时留下的。秦始皇十分迷信,急忙命人占卜,卜得“游徙吉利”一卦。于是,他一方面迁徙3万户居民到北河、榆中定居,一方面安排了这次出巡。秦王政三十七年(前210)十月癸丑日,秦始皇出发巡游,其幼子胡亥、左丞相李斯随同出行。十一月,秦始皇坐船沿长江顺流而下,至钱塘江边。他看到水势凶险,便西行120里,从江面狭窄处渡江。秦始皇车马仪仗浩浩荡荡,一路威风到达大越,当地官员拜伏在地,不敢仰视。为了让秦始皇在大越住得舒适,官员还专门命人建造了豪华的驿馆,名为“都亭驿馆”。

    此后,“都亭驿馆”声名大振,而驿馆旁边的这座桥,也以“都亭”名之。宋嘉泰《会稽志》中有都亭桥的记载,今桥仍存。

秦望山

    秦望山曾名为南山,位于绍兴城区东南约40里处,属会稽山脉。

    秦王政三十七年(前210),秦始皇巡游至会稽郡时,他决定亲自上南山祭拜大禹。大禹不仅是治平天下洪患的英雄,还是华夏民族的开国始祖,赢得万民景仰,被奉为神灵,有四时祭祀之礼。

 

 

《秦望山》 冯家祥 绘

 

    由于山高路险,陪同的大臣劝秦始皇免去此行。但秦始皇却不顾劝阻,极有兴致地登上了南山之巅朝拜大禹,并俯首望着脚下这片被征服的土地,志得意满。秦始皇离开后,人们便将这座山称为“秦望山”。

    秦望山的山势险峻,巍峨挺拔,乃越中标志。在宋代著名的类书《太平御览》中曾记载:“自平地取山顶七里,悬磴孤危,峭路险绝,攀萝扪葛,然后得至。山上无甚高木,当由地迥多风所至。”明代状元张元忭在《秦望山记》中亦云:“吾越岩壑之胜甲天下,鼓棹而出游,远近数十里内,其为奇峰、邃谷、怪石、好泉者皆是,而群山所宗……”由此可见,秦望山的高峻。

刻石山

    刻石山曾名为鹅鼻山,属会稽山脉,位于距离诸暨市区50余里的枫桥镇大溪村附近。因秦始皇刻石立碑于此山而得名。明万历《绍兴府志》卷之四《山川志一》云:“刻石山,在府城西南五十里。一名鹅鼻,自诸暨入会稽,此山为最高。”

    在会稽郡曾出过一帝一霸:大禹在会稽宣告夏王朝的诞生;从会稽都邑中出来的越王勾践为“兴霸王之业”,卧薪尝胆,兴越灭吴,进军中原,成为春秋后期的霸主之一。

    秦始皇曾说:“越有神山。”说明他对这方土地充满了敬畏。从当时的政治因素来看,秦始皇虽已一统天下,但大越作为越国国都,仍然是越人的精神中心,其潜在势力对秦始皇构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威慑。

    秦王政三十七年(前210),秦始皇东巡至大越,在南山(今秦望山)祭奠大禹之后,路经诸暨,登鹅鼻山。在山顶,他俯首望着脚下这片已归秦王朝所有的土地,心中的激动和骄傲溢于言表。为了向世人昭示他作为正统继承者的形象,秦始皇命丞相李斯撰文刻石,以记功德。《越绝书》云,秦始皇派人从钱塘江边选取一块岑石,“石长丈四尺,南北面光六尺,东面广四尺,西面广一尺六寸,刻文立于越栋山上,其道九曲,去县二十一里”。因碑文中的大部分内容是歌功颂德之语,故名为《颂德碑文》。引起后世注意的是,碑文中还有一些关于越地婚俗的内容,如:“防隔内外,禁止淫佚,男女洁诚。夫为寄豭,杀之无罪,男秉义程。妻为逃嫁,子不得母,咸化廉清。”

    因年代久远,该刻石早已损毁,但“刻石山”之名沿袭至今。

山阴县和山阴道

    “山阴”得名于秦朝,先是县名,属会稽郡,后演变为路名。

    秦始皇东巡大越登上会稽山后,看到越国都城遗迹仍存,山南面有谯岘,中有大城,这就是越王无余昔日所建的都城。勾践曾对范蠡说:“先君无余国在南山之阳,社稷宗庙在湖之南。”越国虽然被灭,但越族居民依然生活在这里,越人勇敢善战,又拥有一片负山临海、资源丰富的土地,复兴不是没有可能,这对秦始皇来说无疑是一个心腹大患。加之有候望星象云气的人呈报,“东南有天子气”,秦始皇更加认定越部族是可以倾覆秦王朝的潜在力量。为此,他采取了一系列严酷的政策。其中,有一条是强迫越部族居民迁徙,如有不从者,就用武力镇压。由于秦始皇的根本目的是要铲除越部族,因此,镇压手段的残忍是可想而知的,以至于越人纷纷逃亡。在让越人离开故国的同时,秦始皇把全国各地的罪犯迁徙到越地,并让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一部分百姓移居于此。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改变大越地区的居民结构。

 

 

《山阴道》 冯家祥 绘

 

    越王勾践在位时所建的小城和大城两个城垣的组合在当时称为大越。秦王政二十五年(前222),秦始皇在大越设置会稽郡时,大越地名仍存,只是变为会稽郡的下辖县。后来,他认为只要大越这个名字存在,就仍有集聚越人力量的可能,必须铲除,杜绝越部族东山再起的后患,遂将大越县改名为山阴县。之所以改名为“山阴”,是因为大越位于会稽山的北面。

    “山阴”这个地名,从秦王政三十七年(前210)起到清宣统三年(1911)山阴、会稽两县合并为绍兴县为止,沿用了两千多年。这期间,虽然行政区划、境域大小有所变动,但地名始终未变。

    在原山阴县境内有一条路名为山阴道。山阴道旁,鉴湖浩渺泓澄,远处峰峦沟壑,山水奇绝,风光秀丽。东晋王羲之的“山阴道上行,如在镜中游”之句,成为鉴湖山水风光的写照。由于东晋时期会稽郡置山阴县,因此,当时的“山阴道”应该是一个泛称。但在后世,“山阴道”逐渐专指从古城跨湖桥通往诸暨的一条官道。山阴县合并后,山阴这个地名便消失了,山阴道则被后人称为“古山阴道”。

    原载于《中国档案报》2017年11月10日 总第3141期 第四版